生活中,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,区分高下。请写一篇文章,谈谈你对“认可度”的认识和思考。
要求:(1)自拟题目;(2)不少于800字。
外出旅游去哪里?看平台评分,优选热度高的;升学入职怎么选?看看各类公私排名就好啦。在今天,认可度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判别事物、区分高下的铁律。这不禁令人思考,为什么“认可度”有如此高的认可度?它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?
认可度,顾名思义是指事物受到认可的程度。它是群体意见表达的综合结果,是基于大多数人的共识。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尺度,没有尺度就难以甄别、区分事物。在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,人们更渴望有某种普遍共识作为判别事物的尺度,这样才能看清纷繁芜杂的事态而不至于迷乱。 社会也需要共识。有了认可度为表征的共识,个体之间才能够相互连接并共同行动,整个社会才能形成统一的秩序,不至于因过分追求多元而陷入价值的相对主义。儒家“仁义礼智信”“中庸之道”等思想观念,几千年来一直具有很高的认可度,已然成为人们判别事物是非善恶的公共尺度,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,塑造着中国人的品格,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社会的和谐稳定。 众所周知,认可度未必能真实反映事物的价值。网络时代出于利益或某种立场诉求而营销出来的认可度并不在少数,需要人们擦亮眼睛加以甄别。然而,更需要我们洗净双眼辨析思考的问题是:当认可度确实能反应事物的当下某种价值时,我们是否只需遵从认可度来取舍判断? 不可否认,参考认可度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面貌,理解社会价值导向,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。比方说,机构基于大量数据分析而给出的高校排名,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,家长和孩子可以结合自身专长和兴趣爱好,做出比较好的选择。总体而言对青年求学发展有一定参考意义。 然而现实是,全社会包括家长和用人单位都紧盯着排名,并以此作为选择的唯一标准。于是全民卷分数、卷绩点、卷学历,唯独缺少对个体兴趣和特长的考量。随之出现学历贬值与内卷化、就业竞争加剧等众多社会问题。由之可见,迷信认可度不仅不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价值,反而削弱了人们的判断能力,甚至扭曲了社会价值导向。 为什么人们会迷失于认可度营造的光圈?受周围群体的影响,迎合他人的期望,这都是原因。而整个社会评价标准单一,作为价值选择的主体,又普遍缺乏思考和批判的能力,或许这些才是更为关键的原因。认可度只是一个主观、相对、可变的指标,它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事物,做出选择的重要参照,但绝非唯一标准。真实的社会是复杂多变的,事物价值是多元丰富的,人的选择也应该是多元而个性化。无视这些因素,人的个性与需求和事物价值多元性也就必然被抹杀,人也无法成长为立体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个体。 套用袁枚的一句诗,双眼自将秋水洗,一生不被他者欺。想要看清纷繁芜杂的事态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,仅仅依赖社会认可度是不够的。青年人不必被一时的“冷热”“好坏”等评价遮蔽双眼,勇敢跳出时空的局限,擦亮眼睛,保持对“认可度”的理性思考和对自我的认知,社会与个体才可能呈现“美美与共”中的“各美其美”的样貌。